经常听到周围的朋友说喜欢听古琴音乐,可又总觉得自己听不懂,而感到十分困惑。其实音乐本身是抽象,喜欢本身就意味着理解。
有时我们会被古琴的音色所吸引,有时候是被演奏者的深情弹奏打动,有时又被作品本身的魅力而感动。今天,我们就从辩音、析题、识派和介入四个方面,来谈谈如何欣赏古琴音乐。
1. 辨音
辨音指的是辨析古琴的音色。很多乐器演奏的音色很单一,比如钢琴、笛子、琵琶等乐器,就只有一种音色。它们的表现技法完全靠速度、节奏、强弱的变化来体现。
古琴则不同,古琴音色分为泛音、散音和按音三种音色,分别代表天、地、人三种境界,其音色表现手段在乐器中是相当丰富的。
▲ 曲首部分即采用泛音演奏
泛音代表天音,更多地用来表现一种超凡的、空灵的、清虚的意境,因为泛音的音色晶莹剔透、纤尘不染而又无吟无猱,本来就是天籁之音,因此特别适合描写具有清、微、淡、远风格的境界或超凡脱俗的意象。
如《潇湘水云》的曲首部分,在散板的、自由的、天籁般的泛音声中,把人的思绪带向遥远、广阔而宁静的时空,心灵在刹那间净化、升华。
▲ 曲首部分即采用散音演奏
散音,又名空弦音,代表地音。音色结实、苍劲、雄浑,运用散音力度的变化,很适合表现自然的意境,或人们朴素的情感。比如《流水》的开场,运用雄浑的散音,将人们的视线从现实带进江河的源头,带进幽谷流泉…
流水与大地相连,用散音表现高山幽泉,可谓恰如其分。
现在说说按音。按音也有称走音,代表人声,是左手按琴弦而取得的音色,在实际弹奏中,加入吟、猱、卓、注等技法,使得按音特别具有一种人声吟唱的效果,故特别适合用来表现人的情感。
如《长门怨》中汉武帝之后阿娇失宠后,悲怨哭泣的情绪;《关山月》中戍边将士思念故土的悲苦情怀;《秋风词》中怀春少女饱受相思的痛苦等等。
上述三种音色中,最能体现琴曲个性、审美、内涵的,就是按音了,可以说古琴流派的区别,就体现在按音技法运用上的不同。因此,古琴按音技法如何合理运用,实在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。
打一个俗喻,让 100 个邓丽君去唱《黄河大合唱》,想想是什么效果。同理,古琴按音技艺取舍不当,恐怕也会贻笑大方。
比如,大吟大猱特别适合表现人的情感,运用在以人为表现主题的曲目,才能相得益彰,比如《长门怨》、《忆故人》、《稚朝飞》等;反之,表现自然题材、甚至是表现高远意境的曲目,就不适合在按音技法上,过于炫人耳目,比如前面提到的揉吟就不适合运用。
如果仍以一律而求之,自然是烟熏火燎、俗不可耐!因此,虽说古琴意趣半在吟猱,但用之不当,反成害物。明白这个道理,古琴音乐欣赏就能大致分出优劣了!
记得曾听过一位琴人弹奏《流水》(管平湖本),开场第一个按音就用了一个大淌绰,其后则是通篇习惯性揉吟,这样的处理实在是很让人不知所云。
因为《流水》本是表现自然的一首经典琴曲,其表达的主题早已突破了民族、语言等限制,是任何文明都能听懂的音乐。
其大量散音、泛音的运用,让全曲况味自然、隽永。其按音的运用,完全服从于描摹自然这一主题,相信听过管平湖先生演奏的《流水》的朋友,会认可这一看法。
但这位琴人所演绎的《流水》,却因为按音吟猱技法运用上的错误,把《流水》的意境给破坏了,让人听了很不舒服。
2. 析题
开场提到了我们以为可以通过辩音、析题、识派和介入来欣赏古琴音乐。现在就是说析题,琴曲欣赏要注重分析作品的审美内涵。
古琴艺术美学规范,大致不出道家的“清、微、淡、远”和儒家的“中、正、和、平”,大凡古琴作品都可以在儒、道二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。脱离古琴作品的美学内涵来谈琴曲欣赏,无异于乱点鸳鸯谱般滑稽。
譬如《阳关三叠》表现的是一种清雅的离情别绪,隐含了大丈夫殷殷的离别祝福,因此该曲弹奏处理就应该中正而自然,用一种淡淡的离愁。如千年前渭城的那场朝雨,恰恰好湿润了西去阳关的浮尘,好让友人的征程少一些辛苦劳顿。
如果按音表现太过,岂是“劝君更尽一杯酒”的情怀,那种千言万语尽在酒中、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美妙境界,恐怕就要变成令人扫兴的抱头痛哭或十八相送了!境界高低立刻分晓。习琴者或听琴者不可不深思明辨。
又比如《平沙落雁》,这是一首创作于明代的名曲,问世 300 多年来已衍生出 50 多种版本,是最知名的古琴音乐了。《平沙落雁》借景抒情,是描写意境美德佳作。
中国传统美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追求意境美,诗词书画无一例外。因此,凝听该曲要用心灵去感悟,那高远脱俗的意境,体味名仕高人的情怀。如果用写实的手法去演奏《平沙落雁》,所表达的意境恐怕就落俗了。
3. 识派
三是识派,琴曲欣赏要辨明琴派。琴派就是指不同地区形成的,具有鲜明风格的演奏流派,各流派的艺术特色各不相同。因此,琴曲欣赏要懂得各流派的风格,尊重各流派的艺术特色。
▲ 九嶷派之管平湖演奏
▲ 广陵派之张子谦演奏
仍以《平沙落雁》为例,不同流派就有不同的演绎风格,九嶷派、川派等意在描写沙平风静、群雁飞鸣的一种天机自然、活泼生动的物象;而广陵派等则更倾向表达一种从景物所牵引出的秋意寥落、游子思乡或渴望自由、与世无争等情感。
欣赏者如果明白了琴曲的流派风格,自然更容易明白琴曲中的所表达的情感。这里介绍几位各派名家,大家有空可以下载他们的经典曲目来欣赏。
广陵派:张子谦、刘少椿;
九嶷派:管平湖、杨青;
梅庵派:徐立荪、李禹贤;
泛川派:査阜西;
川派:顾梅羮;
岭南派:谢导秀;
浙派:徐元白;
现代大师:李祥霆、龚一
4. 介入
四是介入,琴曲欣赏不可避免,要加入欣赏者个人的审美倾向和个性特质。
琴曲欣赏的过程,又是欣赏者审美个性介入的再创作的过程。特别是古琴曲中,很多类似国画留白的诗意艺术处理,给欣赏者留下太多遐想空间,也给欣赏者留下太多取舍的机缘。
李祥霆师从查阜西,但把古琴二十四琴况中的“雄”发挥到极致,已大大不同于儒雅淡和的泛川派;龚一老师先后跟过 12 位老师,在西方音乐移植中国传统音乐方面,做了大量尝试,自成一派正如仁者近山、智者近水而君子山水相依。
有的人喜欢豪放不羁的风格,有的人偏好恬淡稳重的韵致,有的人最求秀丽清新的情调……这些个人审美倾向的介入,既可促进古琴演奏风格,更加趋向多元化,也可使听者有了更多的审美选择,从而促进古琴艺术的不断发展。
介入的方式很多,今天介绍最常运用的二种。
第一种是角色介入,通常又分为旁观者介入和主人翁介入。这里以《广陵散》为例子,该曲因竹林七贤的嵇康,在临刑前从容弹奏而名贯千古。
该曲原是东汉末年广为流传的民间音乐,被推测为战国时期聂政刺韩王为题材的,大型器乐叙事曲。它以磅礴的气势,独特的风格和庞大的结构,表现了一种慷慨激昂的英雄气概,历来为琴家所推崇,被誉为古琴第一大曲(全本 45 段)。
东汉蔡邕的《琴操》谈到与该曲相关的历史故事:聂政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,其父为韩王铸剑违了期限,而被韩王所杀。聂政欲为父报仇行,得知韩王好乐后,遂毁容,入深山苦修琴艺十余年。
身怀绝技返韩时,已无人相识。于是找机会进宫为韩王弹琴时,从琴腹内抽出匕首刺死了韩王,自己也壮烈身亡。为验明身份,聂政被暴尸三日,终于有一妇人扶尸痛苦,说这是我儿聂政,他为父报仇,杀了无道昏君,是了不起的英雄,怎能埋没姓名呢!
该曲在调式上为绝无仅有的慢二弦双君调,即把二弦调松与一弦音高相同。
由于古人把一弦定位君弦,二弦定位臣弦;二弦与一弦等高,被理学家朱熹视为“有臣凌君之象,有弑君之气”而上奏禁弹,《广陵散》从此绝响。一直到新中国解放,经管平湖大师重新打谱,《广陵散》才得以重响。
目前琴界流行的《广陵散》版本有三种,一是管平湖先生打谱版,一是李祥霆先生提速版(据管平湖打谱版进行提速),一是龚一先生改编版(加入不少大幅度吟猱和旋律变化)。
这为欣赏者提供了更多欣赏选择的机会,也为古琴音乐欣赏 “介入”提供了很大的空间。
管平湖先生演奏的《广陵散》中正平和,古味十足,初听不觉的悦耳;李祥霆先生的演奏,则充满杀伐之气,令人惊心动魄;龚一先生的演奏,则更多地加入了情绪的起伏和气氛的凄婉之境。
谁的演奏更合理呢?不同的欣赏者恐怕答案都不会相同。
由于介入的角色不同,会导致欣赏结论迥异。如果是站在叙事者的角度,李祥霆和龚一先生的演奏,显然有其合理性,因为是站在说书人的角色来欣赏的,当然可以接受用夸张的手法来叙述(演奏)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。
这样的角度来介入欣赏《广陵散》,更多地抓住了乐曲背景故事的外向表达,但对主人翁内在气度的把握显然不足。
反之,如果是站在主人翁聂政的角度来欣赏《广陵散》,你就会觉得管平湖先生演奏的版本最耐听,最有韵味,对主人翁内心世界的扑捉也最准确。
试想这位视替父报仇为人生终极使命的聂政,可以毁容,可以十年苦修琴艺,他所修炼的坚忍该是达到何等的境界!一种忘我和无比淡定的境界!
不能忽略一个背景,即韩王是好乐识音的。聂政在韩王面前演奏的琴曲,如果流露出一点杀气,恐怕是没机会刺杀成功的。
因此,以主人翁的角度来介入欣赏《广陵散》,你就会十分认可管平湖先生的精准演奏;相反,任何过于杀气腾腾的演奏,和过于缠绵哀婉的演奏,都显得有些肤浅和偏颇。
第二种介入是最广泛的介入,即画面介入,这是由音乐引导启发欣赏者的艺术想象,赋予所欣赏音乐的画面感,从而达到提升音乐欣赏水平的再创作过程。
但凡优秀的音乐作品,带给人们的绝不仅仅是听觉享受,还可以给人带来超凡的“视觉”震撼。这里的“视觉”当然不是指演奏者有什么特别的举动,乃是指音乐带给人情感的共鸣,而产生某些特定的画面感觉。
举一个相近的例子,诗歌吟诵常常给人以诗情画意的美感,这“画意”就是由诗歌的文字信息,引发人的想象而产生的画面感觉。
如“黄四娘家花满溪,千朵万朵压枝低”和“日出江花红似火,春来江水绿如蓝”等等,相信这样的诗句,一定能让人的头脑,不自觉地要去描绘与诗句吻合地画面。
这一例子,说明诗歌带给人画面感觉,经过了一个“文字信息——想象——视觉信息”的过程。而音乐带给人的画面感觉也大体类似,经过了“听觉信息——想象——视觉信息”的过程。可见,一个艺术作品,能否激发人的想象,是非常重要的。
而古琴音乐的大量优秀作品,恰恰都具备这样能给人带来画面享受的功能,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作品本身的意境,进而大大提高作品自身的艺术魅力。
仍以《潇湘水云》为例,其开场的散板,以淡静、悠远、明暗交织、迟速交替的泛音处理,把人们带进了九嶷山下的潇水湘江,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叶小舟,有如当年郭沔一般遥望九嶷烟霞,近览潇湘雾霭,并在那迷迷蒙蒙的烟霞雾霭中,感受到一种前途黯淡的忧思,心情随着音乐而沉静。
这样的开场,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,将该作品的主题定格住了,如果再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(北宋国破家亡),要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就容易多了。
再如《关山月》),其旋律更具有现代电影艺术蒙太奇的魅力!
明月出天山,苍茫云海间。
长风几万里,吹度玉门关。
汉下白登道,胡窥青海湾。
由来征战地,不见有人还。
戍客望边色,思归多苦颜。
高楼当此夜,叹息未应闲。
该作品仿佛是一个摄像机,先拍远景,通过开场的悲壮、无奈、深沉的散音音乐,把边陲天山、明月、云海的苍凉、壮阔很好地展示了出来;接着镜头横移,景深由远及近,按音音乐深沉而流畅,犹如塞外长风,从天山一路吹到青海湾。
近景处,几簇篝火,映照着戍边将士表情悲苦的面容,他们感叹“由来征战地,不见有人还”,他们含泪唱起乡音思念远方亲人……
每当夜深人静时弹奏此曲,用心体会,真有不知今昔是何年之感,常常被作品的意境深深地打动。
以上只是给大家一个直观的感受,建议感兴趣的朋友多听几遍今天推荐的曲子,古琴欣赏还得靠自己体会和感悟。
本文插图为常玉作品
为了避免权属纠纷,特做如下说明: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,仅供参考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@qq.com 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
原文标题:如何欣赏古琴音乐?(古琴音色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