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论语》中“三季人”的故事是什么?
说一天早晨,孔子的弟子端木子贡正在院子中打扫卫生,这时候忽然有个穿着一身绿衣服,两鬓斑白,看上去很苍老的中年人,来到他面前客气地询问道:
“请问您是孔子吗?”
子贡笑着摇摇头:
“在下是老师的弟子端木子贡,老师出去了,请问先生找老师有什么事吗?”
中年人端详了会子贡,似乎有些失望,然略一沉吟后,还是试探着问道:
“听说孔老先生博学多才,通古晓今;其座下弟子也都是满腹经纶,见多识广;不知能否向您请教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?”
子贡微微欠身道:
“先生请讲!”
中年人闻言,喜出望外,立刻问道:
“那您说一年有几个季节?”
子贡听后一怔,心道:就这么简单的问题?
然而,他面上却没有多大的变化,依旧微笑着回答道:
“当然是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啊!”
可是中年人听后却不赞同,反驳道:
“我觉得应该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!”
子贡皱着眉,有些不悦地纠正道:
“自然是春夏秋冬四季!”
中年人依旧不依不饶:
“三季!”
子贡有些火了,提高音量道:
“四季!”
中年人依然不罢休,毫不示弱的梗着脖子说道:
“三季,三季,三季!”
就这样,两人争论不休,直争得面红耳赤,直争到日上竿头,仍旧没有争出后子丑寅卯来。
这时候,孔子回来了,询问子贡为何争执,子贡上前讲明原委后,十分委屈地反问孔子道:
“先生您说这一年究竟是四季还是三季?”
孔子闻言后,并没有急着回答,而是细细观察了一会中年人后,方才郑重地说道:
“一年的确只有三个季节,分别是春夏秋!”
中年人听后,哈哈大笑曰:
“我就说只有三季吗……还是孔老夫子学问大啊!”
说完,便开开心心的拂袖离去。
待中年人走后,子贡甚是不服,连忙噘嘴问孔子:
“老师,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,这可是您亲自教的呀,如今怎么又变成三个季节了……请问老师,一年到底有几个季节啊?”
孔子看了子贡一眼后,肃然回答道:
“当然是四个季节!”
子贡闻言后,懵了,挠着后脑勺不解地问道:
“那您刚刚怎么说一年只有三个季节!”
孔子长嘘了一口气,笑曰:
“这时和刚才不同,方才那人一身绿衣,面色苍老,分明就是田间的蚱蜢;所谓蚱蜢者,春天生,秋季亡,故它一生只经过春、夏、秋三个季节,哪里见过冬季,在他的思维中根本没有冬季的概念。你跟他争,即使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。所以还不如顺着他,给他个台阶下,这样不就能很快将问题解决了吗!”
子贡点点头,听孔子这么一说,他也算明白了:原来那中年人本就是个“三季人”。
这便是“三季人”的故事。
《论语》中“三季人”的故事,到底蕴含了什么深刻的做人道理?
现实生活中其实有很多“三季人”,他们目光短浅,思维狭隘,还只认死理,喜欢与人争论,并且一争论就是没完没了,直到对方认可他们的观念为止。
这样的人,其实就是“杠精”,就是“臭头”。
遇到这样的人,应该怎么办?
孔子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:
一,不争就是慈悲,不辩就是智慧;二,不闻就是清净,不看就是自在;三,原谅就是解脱,知足就是放下
与“三季人”争论,多数情况下,您不会赢,即使赢了也会付出很惨痛的代价,即使赢了,最后您也就变成了“三季人”。
也就是说,与“三季人”争论是一件毫无意义的蠢事。
所以,与其花上大量代价,精力去做一件毫无意义的蠢事,还不如不争,不辨;不闻,不看;原谅,知足……
给“三季人”一个台阶下,“三季人”觉得很有面子自然便会“饶过”你,到时候你不但没有任何损失,还节省了时间,岂不是两全其美吗。
总结:不争就是慈悲,慈悲为怀,万物善之,路便越走越顺。
不辨就是智慧,智慧在脑,不在嘴,此所谓:大智若愚也!
不闻就是清净,清净则心静,心静则气爽,气爽则人安。
不看就是自在,自在为乐,百利而无一害。
原谅就是解脱,解脱凡尘者,曰:悟道;解脱俗事者,曰:明心,解脱身心者,曰:愉悦。
知足就是放下,放下颠倒梦想,放下云烟,放下空欲色,放下悬念……知足常乐!
做人啊:不争就是慈悲,不辩就是智慧;不闻就是清净,不看就是自在;原谅就是解脱,知足就是放下……
谢谢观赏!
关注我,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!
为了避免权属纠纷,特做如下说明:本站内容作品来自用户分享及互联网,仅供参考,无法核实真实出处,并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,如果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的内容,欢迎发送邮件至youxuanhao@qq.com 举报,并提供相关证据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。